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和Jerry一起成长

让青春来做主

 
 
 

日志

 
 

举一反三  

2008-09-04 15:11:39|  分类: 初中学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7.8.15 21:19 作者:阿彪 | 评论:0 | 阅读:136

《论语 述而》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解释为: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

“举一反三"通常指在所学知识间建立联系,寻找其相似及相反的例证,注意掌握基本原理和原则,经过推理由此知彼的学习方法。这样,既学到了基本知识,又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既了解知识的结论,又了解这个结论的由来和发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课堂上学例题就是“举一”,回来做习题也就是“反三”,如在学习数学时,坚持把书上的公式推导一遍,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在应用时,才能更清楚它的应用范围及适用题型,且公式的推导方法往往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掌握了它对做其他题目常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做题之后,坚持反思,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以前做什么题用过这种方法,今后再遇到什么样的题仍用此法。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这样一道几何证明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掌握正确的解答过程后,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比如(1):将“第三边上的高线” 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2)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3):将(1)(2)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上述的练习,通过对相似的例证,掌握了题目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推及了相关三角形原理。

再如,根据外语中前缀和后缀的意义,作用和使用规律,在学习外语单词时,可由一个词推知其同义词和反义词。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亲近文本,对例子进行科学分析、深入鉴赏、精心把玩、反复“历练”、是“举一”;从而达到“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则是“反三”。有人说:“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这可以说是对“举一反三”最形象的诠释。

"学而不思则惘",埋头死学只能生产读书机器,勤于思考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给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tiger0828.bokee.com/viewdiary.17795214.html

  评论这张
 
阅读(21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